你是不是也遇过这种状况?
花了好几个晚上,呕心沥血写出一篇自认超有料的文章,兴冲冲地按下发布。结果几天过去,网站流量报告上的数字,安静得像图书馆。这时候你心里可能冒出一个大问号:「是不是我的 SEO 又做错了什么?还是 SEO 根本已经没用了?」
先别急着灰心。 SEO 没有死,它只是进化了,而且是以一种我们从没想过的速度。
这场革命的推手,就是 AI,特别是像 ChatGPT 这种大型语言模型(LLMs)的出现。它们彻底改变了 Google 这些搜寻引擎的运作方式,也让我们必须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 SEO。过去那些我们奉为圭臬的传统策略——研究关键字、产内容、建连结——如果还是照旧操作,恐怕只会越来越吃力。
现在,想在搜寻结果中脱颖而出,你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技巧,而是一种心态上的转变。你需要开始将 SEO 视为一项「产品」,专注于打造一个让使用者能够自己找到答案、解决问题的完整旅程。
听起来有点抽象吗?别担心,接下来我们就用大白话,一步步拆解在 AI 时代,你的 AI SEO 策略到底该怎么玩。

第一部分:为什么你的旧 SEO 玩法行不通了?
要了解新玩法,得先弄懂旧规则为什么失效。简单来说,搜寻引擎的「游戏场地」已经完全不同了。
从「十个蓝色连结」到「一场直接的对话」
还记得以前我们用 Google 搜寻,页面上会出现一整排蓝色的连结,等着我们一个个点进去,自己找答案吗?那个时代正在快速结束。
现在,当你问一个问题,例如「如何清洁白色帆布鞋?」,搜寻结果的最上方很可能直接出现一个由 AI 生成的答案(在 Google 的世界里,这个功能叫做 SGE,Search Generative Experience),条列式地告诉你:
先用干刷去除表面灰尘。
用温和肥皂水与软刷清洁。
针对顽固污渍,可使用小苏打糊。
……
你看,Google 直接跟你「对话」,给你一个整理好的答案。这意味着,使用者不用再点进任何网站,就能解决他的问题。
「零点击搜寻」成为常态
这就带来了一个很直接的冲击:「零点击搜寻」(Zero-click Search)的比例会越来越高。
当使用者在搜寻结果页面就得到满足,他们点击连结进入你网站的动机自然就降低了。对于那些过去只专注于抢占排名、赚取点击流量的网站来说,这无疑是个坏消息。流量可能会像被戳了洞的气球一样,慢慢地往下掉。
但这也是一个机会。它逼着我们去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:如果流量不再是唯一目标,那我们的内容究竟要为何而战?
答案,就在于接下来要谈的「产品化」思维。
第二部分:换上新脑袋:把 SEO 当成一个「产品」来经营
这个概念由经验丰富的 SEO 顾问 Eli Schwartz 提出,他认为 AI 时代的 SEO 策略,应该从「内容思维」转向「产品思维」。
这到底是什么意思?
听起来很学术,但讲白了就是:不要再问「我的文章排名好吗?」,而是要问「我的网站(或内容)能帮使用者把整个问题彻底解决掉吗?」
把它想像成一个真正的产品。一个好的产品,不只是功能堪用,它必须提供绝佳的使用者体验,从使用者发现问题、考虑购买、到最后使用,整个流程都非常顺畅。
「产品化 SEO」也是一样的道理。你的网站内容,就是你的「产品」。使用者透过搜寻引擎找上门,他们带着一个「问题」或「需求」。你的任务,就是提供一个能让他们心满意足地解决这个问题的「方案」。
这个方案可能是一篇文章、一个工具、一段影片,或是一整个系列的组合。重点是,它必须是终点,而不只是过程中的一站。
一个超经典的例子:Tinder 怎么做的?
交友软体 Tinder 的成长主管 Udi Milo 分享过一个很棒的例子。他们发现,有很多人会搜寻像是「搬到新城市很寂寞」、「如何认识新朋友」这类型的关键字。
如果用传统的 SEO 思维,可能会觉得这些字跟「交友软体」关系不大。但 Tinder 团队换了个角度思考:这些搜寻背后的使用者,他们真正的「问题」是什么?是孤独感,是想建立人际连结的需求。
而 Tinder 这个「产品」,正好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之一。
于是,他们开始针对这些看似不相关、但意图相符的关键字,去创作内容、优化页面,成功地接触到了一大批潜在用户。他们卖的不是「左滑右滑的功能」,而是「一个解决你孤独感的机会」。
这就是「产品化 SEO」最精髓的地方:深入理解使用者搜寻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,然后将你的网站定位成那个最佳的解决方案。
第三部分:AI 时代的 SEO 实战清单:你该开始做的 3 件事
1.忘掉关键字,搞懂「搜寻意图」
过去我们做 SEO,第一步总是打开关键字工具,看哪个字搜寻量高、竞争度低。现在,这个动作要往后放。第一步,应该是使用者剧本的发想。
你要像个侦探一样,去推敲当使用者输入某个词的时候,他脑袋里到底在想什么?
举个例子,同样是搜寻「最好的咖啡机」,背后可能有好几种完全不同的意图:
资讯型意图: 「我想知道现在市面上有哪些种类的咖啡机?(义式、美式、胶囊?)」
研究型意图: 「我想比较 De’Longhi 跟 Nespresso 这两个品牌的优缺点。」
交易型意图: 「我已经决定要买某个型号的咖啡机,想找最便宜的购买连结或折扣码。」
在地型意图: 「我想找我家附近有卖咖啡机的实体店面。」
你的内容,能满足哪一种意图?或者,你能不能打造一个「超级页面」,一次满足大部分的意图?在 AI 时代,搜寻引擎越来越聪明,它会优先推荐那些最能猜中使用者心思、提供最完整解答的内容。
2.打造货真价实的「权威感」(E-E-A-T 大升级)
E-E-A-T 是 Google 用来评估内容品质的四个指标:经验(Experience)、专业(Expertise)、权威(Authoritativeness)、可信度(Trustworthiness)。
在 AI 可以一分钟生成千字文章的今天,这四个指标变得空前重要,尤其是第一个 E——经验(Experience)。
AI 可以整理网路上的资料,但它没有亲身体验。它没办法真的用过那台咖啡机、真的去那家餐厅吃饭、真的在新城市感到寂寞。而这,就是我们人类创作者最大的优势。
你的内容,必须能展现出「这是我亲身经历过」的证明。怎么做?
放上真实照片或影片: 不要再用图库里的美照了,用你自己拍的、有点不完美但很真实的照片。
分享个人观点与故事: 写下你踩过的坑、你的独家诀窍、或是某个产品如何改变了你的生活。
引用第一手数据: 如果你有做调查或实验,把数据秀出来。
清楚标示作者资讯: 让读者知道,写这篇文章的是一个活生生、有相关背景的专家,而不是一个匿名小编。
简单来说,你要证明你的内容不是 AI「写」出来的,而是你「活」出来的。
3.创造「能走完最后一哩路」的内容
记得我们前面说的「产品」概念吗?一个好的产品,是要帮使用者把事情搞定。
所以,你的内容也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。不要只停留在「提供资讯」,要进一步到「提供解决方案」。
例子一: 与其写一篇《如何规划日本自由行》,不如直接提供一个「日本自由行 Excel 规划模板」让使用者下载。
例子二: 与其写一篇《10 款热门空气清净机评比》,不如做一个「空气清净机互动选择器」,让使用者输入坪数、预算、需求后,直接推荐最适合他的型号。
例子三: 与其写一篇《健身新手入门教学》,不如附上一份「四周新手训练菜单 PDF」,让使用者可以直接带去健身房用。
这种「功能型」或「工具型」的内容,不仅实用性超高,也是 AI 很难复制的。它能让使用者在你的网站上就「完成任务」,而不是看完文章后,还得自己去别的地方找工具或模板。
第四部分:立刻丢掉这 3 个过时的 SEO 迷思
心态和策略都更新了,最后一步,就是把脑袋里那些还在占空间的旧观念清一清。
迷思一:「所有公司都该马上做 SEO。」
真相是:看情况。 SEO 是一场需要时间和资源投入的马拉松,不是短跑。对于一个刚起步、资源有限的新创公司,或是客户群体非常固定的小众 B2B 企业,也许把资源先投入在付费广告、社群经营或业务开发上,会是更聪明的选择。 SEO 很重要,但它必须配合公司的整体发展节奏。
迷思二:「关键字工具说了算。」
真相是:工具只是灵感,不是圣经。 关键字工具提供的搜寻量,在 AI 搜寻的时代,参考价值正在下降。更重要的是,它无法告诉你使用者搜寻背后的复杂情绪和多层次意图。把工具当成发想主题的辅助,但最终的决策,还是要回到你对目标客群的深度理解上。
迷思三:「外部连结只是为了冲排名。」
真相是:连结的意义远大于排名。 在过去,很多 SEO 操作者为了冲高网站权重,会去购买或交换大量不相关的反向连结。现在,这种做法风险极高。一个健康的外部连结,应该是一张来自另一个网站的「信任票」。它代表着你的内容有价值,值得被推荐。它的意义更多在于品牌曝光、建立合作关系、以及导入真正对你内容感兴趣的精准流量。
游戏规则变了,但终点不变
AI 的浪潮确实给 SEO 带来了巨大的挑战,它让流量的获取变得更困难,也淘汰了许多投机取巧的旧方法。但换个角度看,这也是最好的时代。因为 AI 正在帮我们筛选出那些真正用心、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优质内容。 SEO 的游戏规则变了,但它的终极目标从来没变过:在使用者需要你的时候,成为那个最好的答案。
从今天起,别再只盯着排名和流量了。开始像个产品经理一样思考,去打造你的「产品化 SEO」策略吧。当你真心诚意地帮助使用者走完他们探索旅程的最后一哩路,搜寻引擎自然会给你应得的回报。